5月27日至28日,“兰波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必一运动徐汇校区文科实验楼光启学术报告厅1103室举行。会议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共同主办,分为兰波诗歌的现代性、兰波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兰波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三大议题,国内外十余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就此发表演讲,吸引了近百位校内外师生、法国文学爱好者前来参加,并展开热烈讨论。
27日上午,副校长蒋明军致欢迎辞,拉开研讨会帷幕。首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董强教授主持,法国前总理、诗人、文学评论家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率先发表《被诅咒的兰波或不可能的逃离》主题报告,将兰波多年来引人关注的原因归结为包括自身生命和现代性的“过客”身份,并探讨了兰波后继者对于他离开诗歌这一事件的不同结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四大名誉教授皮埃尔•布吕奈尔根据兰波“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来回摆动”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文本,以《兰波的古代与现代》为题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海鹰教授主持了下午上半场研讨会,董强教授发表《对兰波的回应:现代与反现代——以昆德拉和亨利•米肖为例》主题报告,阐释文学与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关联性,兰波诗歌所代表的美学之外,还意味着由内向外地表现内在的生活,中国社科院编审、博士生导师余中先教授和秦海鹰教授分别由此展开讨论。意大利巴里大学名誉教授乔瓦尼·多托利则以《兰波与科学》为题,针对兰波在 “诗人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科学写作尝试,重新探讨兰波作品的深刻意义。下半场由余中先教授主持,秦海鹰教授发表《晦涩与清晰——经受汉语考验的兰波》主题报告,郑克鲁、中地羲和、李建英等与会教授就汉译兰波诗歌的量词增加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28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和东京大学中地羲和教授从比较文学视角出发,分别以探讨兰波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及对于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由郑克鲁、徐真华等教授评述。下午场研讨会由史忠义教授开场主持,延续了上午场的比较研究视野。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以培先生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自己翻译兰波作品的心得。索邦大学教授贝尔纳·弗朗科着眼于“奥地利兰波”特拉克尔,并从具体的比较研究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李建英教授发表了《论兰波在中国的接受》主题报告,总结了国内对于兰波的译介成果,提出翻译塑造的兰波形象尚不足以体现其复杂性,有待完善,同时关注顾城、海子等和兰波类似的创作者及其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贡献,认为相关比较研究仍有待推进。最后,乔瓦尼•多托利教授进行了评述,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就此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为国内第二次兰波学术会议,是“兰波诗歌与诗学研究”国家社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言人与评议人兼具,辅之以师生自由提问,关于兰波的种种问题与思绪在此相遇、冲撞、融合,化为未来兰波学术史中新的思想火花。